图:优秀特聘导师代表李玉新老师发言
上午好。该感谢的、祝贺的,大家刚才都说了,我也是同样的心情。今天见到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非常高兴,也回想起我跟社科院的缘分。二十年前,我在望京老校区度过了三年光辉岁月,那是记忆深刻的闪亮的日子。虽然毕业以后从未回过母校,但借由MBA教育中心特聘导师这个通道,跟学校的联系一直不曾断过。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我回想起两个学生,一个是杨娜,一个叫张俊。
指导杨娜时,我还在某特大型央企的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刚才依老师讲到教学相长,我觉得特别棒。因为我自己也曾在跟学生们的沟通过程中得到许多启发。也许我脑中的藏品很多,如同刚才张金昌老师讲过的,学生的挑战是激活我的钥匙,结果倒出来的往往是满满干货,能量巨大,学生自己也会受益无穷;反之,你不跟我互动,害羞不敢向我发问,你凉了我也就冷下来,咱们大家都歇菜。这种相互的作用影响,我深有体会。
讲讲学生的例子。第一个是杨娜。当年几个学生一起跟我见面讨论,杨娜表现最为活跃。我一个劲儿向他们发问:你现在干什么?未来想做什么?你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什么?你们到社科院不是为助力职业晋升和能力提高吗?我建议你选哪个方向,你自己对此有什么初步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杨娜两个人的互动激发,激发出她的硕士论文,同时也激发出我在行业影响最大的一篇报道,2011年9月26日《金融时报》万言报告《央企实施资产轻量化战略的现实分析与策略选择》,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并挑战到了所在公司总部的最高权威机构。2008-2012年期间,这家特大型央企每年的资本性支出在4000亿以上,最高的一年超过4700亿。我先是简单梳理了它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发现总资产、净资产、负债节节攀升,而利润增长很少,净资产收益率曲线持续下落,形成了明显的负向剪刀差。接着,让杨娜去查询苹果公司的对应数据。一星期后她反馈的结果让我惊喜并有大发现:苹果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基本上是平缓上升,而利润在某个年度之后拔地而起,两个曲线图并列对比,呈现出正向剪刀差。那一刻,我的思维被瞬间激活!这几张表看得我心惊胆战,感到必须建议公司立即做重大决策调整:进行资产轻量化和轻资产选择,刹车资本性支出,加强内部管理,活用品牌无形资产等,这些内容形成文字报告后直接提呈总部。
结果,有些人说我是胡扯!他们认为,我们企业明明是重化学工业,怎么能搞轻资产运作呢?我反驳道,重化工业同样可以做轻资产,这根本是两码事!最后,一怒之下把公司名字隐去,又补充分析了同为中字头47家上市公司数据(走向完全一致),最后把这个报告公开发表了。
几年之后大概是2014年底,集团请我做报告,并希望我回去主持资产轻量化研究课题。我回复道,今天就是我提交辞呈的日子。因为我现在再谈资产轻量化就痛心、想吐,因为太晚了没机会了。过去的这五、六年时间又砸进去2-3万个亿,怎么可能翻身呢?自然就发生了从原来每年2000-3000亿利润,到前几年亏损的惨剧。预计未来很难翻身,市场相关的一切趋势都不乐观,积重难返啊!你说,研究有没有价值?
MBA教育中心实行的“双导师制”是我最欣赏的制度,特别符合我所推崇的“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我们经常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实不能简单割裂地理解,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体两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是同一个螺旋向上的动态过程。就像上面杨娜的例子,成就了她也成就了我。央企资产轻量化的运作,包括那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说我是这个领域的鼻祖。上面提到的这篇重磅文章替我赚了不少钱,现在转载还要付转载费呢。其实,各位校内老师是学院里的研究者,而我们特聘导师都是受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训练的,是实践中的研究者,同样有深厚的学识根基和追求真理的学养素质,大家殊途同归。
第二个例子时间就比较近了,学生叫张俊,算是我的同行小兄弟。他进到研究生院之后,一看导师名单上有所在企业的李玉新博士,便冒险投到我门下。他告诉我他的现状、已经在这家特大型央企工作五年。我告诉他,够了,岗位上该学的技能已经学完,你需要到一个新的学校。他疑惑该研究什么课题并来咨询,我根据他对职业规划的一些设想,结合自己这些年来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经验及理解,建议他研究《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告诉他这能让其把握住大势。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你跟导师的沟通有多重要!
接着,他毕业以后回到原岗位,恰逢这家特大型央企每年亏损严重,开始降员工的工资。那么棒的小伙子,有五年扎扎实实海外工作经验,又刚在社科院读过研究生,从市场化角度看该是逐步增值的,但那会儿一个月挣4000块钱。丢死我的人,建议他立即辞职!大家听到我的这个建议可能会有些惊讶,我也顺便告诉大家,本人是52岁从这家特大型央企辞职的,原因就是它让我重炒自己的冷饭,讲资产轻量化,研究轻资产战略。什么新招都没有,还要重复五六年前我提出的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有救吗?为时太晚,我感到深深的绝望!当年我被派到香港组建一个很大的基金,历经万难最后基金设立了,一整套的项目并购策划方案也研究停当了,但就在这个紧要关口,很多集团领导被抓,最高决策层几乎被连锅端,还有不少“带病”工作,给基金带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它导致我的命运被迫进入一个新的尴尬,但同时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可能性。这都可以回归到王阳明的基本观点。正如刚才讲的“知行合一”,值得好好悟一悟,认真看一看。
现在讲讲“事上磨”。如上面所说,当你下了那么多工夫,投入那么多心血,结果由于某种“命运无常”而无果。真的无比懊悔吧!?没什么可懊悔的!换个方向继续向前走就对了。我现在55岁,工作起来比你们小年轻都厉害!昨天晚上三点钟到良乡,还听了一个半小时“中国新声音”(这档节目我每期必看),今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昨晚看完节目后思路大开,学生提前帮我准备的稿子也不想用了,有了新的分享视角,有了新的想法要和大家聊。
再说回到张俊,他去年毕业、新婚,月薪才4000块钱,很苦恼!我就鼓励他勇敢尊崇内心,跳出体制、迈向社会,并给他介绍一个深圳的公司。他去看了之后告诉我感觉那个团队一般,我说感觉不好那就回来。我又问他财务知识学得怎么样?他说还可以。想不想干投行?他说愿意,但没有自信能干好。我说没问题,只要你有这个意愿,九鼎投资的老板是我哥们,我李博士用个人名义背书你,我认为你素质可以,就算专业知识还不够,只要你有素养、有人品、有向上的欲望、有向善的心灵,我就敢背书你,因为我看好你的综合素质。结果他去到九鼎笔试、面试都过了,顺利录用。最后他跟我说老师您很牛。我说No,不是我牛,是你有实力。如果你没这个实力,我是不会随便给你背书的,背书错了是丢我的人呀。他现在去工作半年多,入职工资就两万。他老说老师你是我的恩人。我笑道你是不是看赚钱多了说我是你恩人?他说不是的。我相信,他的话是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记得他那会儿入职次日就出差新疆,现在也是每天满世界看项目。在此,我要告诉大家:所谓出差,是公司支付了高额教育成本让你去学习,比你在学校成长得快;所谓看项目,就是每天让你见高手,跟高手过招,不是企业家就是土豪,不是土豪就是学者,不是学者就是分析师……还有社会上各色人等,每天见的都是优秀的、高端的、你很难挑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非常快地成长。所以,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备合伙人资格的职场斗士。还有什么原因?那就是他现在经常帮我干活(别笑,当然都不是免费的)。比如,上周末在北京开会,跟一个著名的医疗机构讨论项目一下午,他晚上十一点钟就提供了非常专业的5页纸会议纪要,我微信发给参会者,大家异口同声一致点赞。你们谁搞过会议纪要么?一下午的会议,5页纸的会议纪要,还能让专业人士都说牛,貌似很简单,其实不容易。我说不是我牛,是手下那小伙子太牛、很专业。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你是什么水平,跟你在哪个学校有关系,又没有太多关系,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下的真工夫。刚才有老师说三个交流,那是非常必要的,三个交流也是三个挑战,最终都是对自己的挑战。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珍惜到社科院研究生院学习的这个机会、这段缘分。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彼时望京那小小的角落哪儿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哪儿有开阔的体育场啊?但即使那么艰苦的环境,仍然给予了我们快乐时光、学业成长和人生丰满!很羡慕你们啊。刚才进到校园之后觉得,哇,环境真棒,读书研究好地方!愿你们好好地享受,好好地生活,但更要好好地学习吧。我个人以为,从哲学意义上讲,人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而在这个貌似相同的过程中,最大的区别无非是,一些人在蹉跎等死,一些人要奋斗拼死,而唯有拼死,才能够活出人生价值,才能体验人生意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