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先识造化”,张载的气本论哲学》,《中国哲学史》,2009(2)。
《“气”概念的几个层次意义的分殊》,《哲学研究》,2006(9)。
《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2月。
《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1月。
《从性善论到泛性善论》,《儒教文化研究》,第七辑。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中国哲学史》,2001(4)。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
《从“两仪”释“太极”》,《周易研究》,1994(2)。
《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3(3)。
《对< 周易>性质的认识》,《国际易学研究》,第七辑。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 易经>》,《中国文化研究》,2000(3)。
《庄子与惠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重视人伦解构三纲》,《学术月刊》,2006(9)。
《儒家的民本与民主》,《博览群书》,2006(12)。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8月31日。
《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博览群书》,2006年(9)。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复议》,《中国思想史通讯》,2006年第1辑。
《“三事”之说与文化的五要素》,《炎黄文化研究》,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
《从“郊社之礼”看儒耶分歧》,《中国哲学史》,2006(1)。
《天人新论与本体诠释学》,《本体与诠释》,第五辑。
《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哲学研究》,2005(9)。
《再说“为父绝君”》,《江苏社会科学》,2005(5)。
《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孔子研究》,2005(4)。
《“人本”与“民本”》,《哲学动态》,2005(6)。
《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寻根》,2003(6)。
《宋学与< 宋论>——兼评余英时著< 朱熹的历史世界>》,庞朴先生主编,《儒林》,第一辑。
《宋学与< 宋论>——兼评余英时著< 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六辑。
《< 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湖南社会科学》,2005(1)。
《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5)。
《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论坛》,2001(3)。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孔子研究》,1997(4);《新华文摘》,1998(4)。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孔子研究》,2001(6)。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中州学刊》,2005(1)。
《新唯物论还是新儒学?——与张立文先生再商榷》,《学术月刊》,2000(6)。
《“新气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8(12)。
《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