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荷老师简介 1968年6月出生,浙江台州人,博士,研究员。 目前职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017.8-),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其他职位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 (2014-2018)(No. S350000597M)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3- ) 工作经历 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002.8-2017.7) 访问学者,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经济学系(2012.7-2013.7) 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999.7-2002.7) 教育经历 理学学士学位: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90年7月) 工学硕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地质专业(1993年7月) 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999年7月) 主要研究领域: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方向包括:低碳经济,能源效率,政策评估与分析。 承担专题或课题负责人: 主持中国社科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能源效率、产业竞争力和低碳发展”(2014-2018年) 主持专题“国际减排格局与气候保护下低碳发展的各国路线比较和我国应对路线优化”研究(属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955801)课题)(2012-2016年) 主持专题“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景分析和财产评估”研究(属于“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21B02)课题)(2012-2015年) 主持了中国社科院院重点课题“气候变化下中国社会经济情景研究”(2011年) 主持了子课题 “构建中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低碳经济模型开发及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应用”)(2008-2012年) 主持了专题“流域洪水风险社会经济情景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流域洪水风险管理情景分析技术” 2006DFA71390 )(2006-2010) 主持了专题“气候变化下宁夏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研究”(中英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II)”)(2005-2007) 参加过主要课题: 科技部专项课题“当前技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系统模拟与综合集成研究”专题一“综合集成方法体系及其在粮价形成机制中的应用”中“粮食需求的宏观模拟—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2011年) 社科院A类重大项目“长远发展战略的系统集成与可视化协调发展—决策系统的可视化研究”,主要负责“长远战略系统集成模型的建模方法研究及模型开发”(2006年) 院重点课题“产业经济系统分析的若干理论与应用研究”,完成“我国能源产业的系统分析”研究报告 (2008年)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中课题“大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与对策” (2009年) 出版专著: 中国碳排放问题和气候变化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长远战略系统集成与可持续发展,(合著者金周英,龚飞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主编者: 经济系统分析理论与应用,(合编者何伦志,曾力生),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已发表学术论文 《The Decomposition and Policy Meaning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2017(14): 295-310. 《China's urban 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ENERGY, 2016,109: 866-875.(IF 4.844 ) 《中国经济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7): 28-36. 《中国城镇住宅碳排放强度分析和用能政策反思》,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2015(6): 90-104. 《中国气候保护政策回顾、障碍与政策选择》,21世纪技术经济学2015卷,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P33-45. 《居住建筑CO2排放量的核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合作者李潇潇),工业技术经济, 2015,261(7): 72-82. 《Analysis of Key Drivers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nd Policy Rethinking Based on LMDI: 1995-2010》,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 4(4): 304-310. (收录于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收藏号:306-2014-006950) 《Socioeconomic Scenarios and Flood Damage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for The Taihu Basin, China》,(with E.C. Penning-Rowsell, W. Yanyan, A.R. Watkinson),J.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 Vol.6, 2013(1): 23-32.(IF 1.119) 《中国碳排放的Divisia指数分解分析》,21世纪技术经济学2012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P285-293.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 2011, 33(4): 612-619. (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证书编号Z022201104001) 《碳排放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21世纪技术经济学201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P110-122.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参考, 2011, 37(1): 6-14. 《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合作者吴滨),资源科学, 2010, 32(2): 242-247. 《Climate Change, Water Availability and Future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 (with Wei Xiong, Ian Holman, Erda Lin, Declan Conway etc.),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0(135): 58-69.(IF 3.402) 《Adaptive Capacity to Changes in the Water Cycle: 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China》, (Coauthors: Shiming Ma,Jianyun Zhang, Silong Zhang etc.),Sustainability in Food and Water, 2010, Vol 18: 311-325.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合作者:熊伟,林而达等),地理学报,2010,65(4):397-406. 《高耗能产业对我国能源需求形势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经济研究参考, 2010, 36(11): 30-43. 《Future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Change,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Scenarios》, (with Xiong Wei, Conway Declan, Lin Erda etc.),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19): 34–44.(IF 5.089) 《Methods Appraisal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d Case Study from China Energy: 1990~2006》, (with XU Bo),In:Recent Advance in Statistics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Areas,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 Australia, 2008, p271-276. 决策参考: 《关于促进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几点建议》,要报·国办专供信息,2015年,第407期。 包含在论文集、报告中的论文和工作论文: 《中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估模型》,见:《低碳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证分析》(付加锋等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222页), p100~114. 《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测度方法探讨》,见:《经济系统分析理论与应用》(何伦志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p100~114. 《长远战略系统集成模型初探》,见:《长远战略系统集成与可持续发展》(金周英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p108~142. 《社会经济情景的构建与应用》,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06, p186-188. 《能源强度分解方法综合评价和中国能源的实证分析》,见:《经济政策与模拟研究报告》(第二辑).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p147-176. 《中国1995~2007年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及对策研究》,见:《经济政策与模拟研究报告(第三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资源协调性分析》,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1, p35-51. 《粮食需求的宏观模拟——系统动力学建模》,工作报告,2011。 《产业经济系统概述以及我国能源产业的系统分析》,工作报告,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