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老师简介
1956年11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1975年2月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1976年底回京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局电务段工作。
198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从事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工作。先后担实习研究员、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院重点学科带头人,研究生院经济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
1997年曾经到荷兰莱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
2008年9月调入当代中国研究所。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重点为政府经济职能演变、产业结构演变和“三农”问题。
主要学术成果:
曾经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重点、一般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主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主编)、《小康之路》(主编)、《中国的走向》(主编)、《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独著))、《从苏南模式到科学发展》(主编)、《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合著);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参与编著的《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中国现代经济史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而中国共产党又是国家和政府的领导核心。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认识的历史演进》、《试论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合著)、《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思想的一次飞跃——中国加入WTO与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演变》、《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主编)、《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独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合著)、《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启示》、《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的三次农民浪潮》、《中国共产党与改革阶段划分研究》、《中国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和规划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三次伟大转变》。
(二)宏观经济、工业化和政府经济职能演变。以工业化和政府经济职能为核心的宏观经济运行研究是我长期重点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关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战略。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没收官僚资本过程中的界定问题》、《建国前后的货币统一》、《建国初期的股市和建立长期资金市场的设想》、《略论工业化过程中政府角色的适时转换》、《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合著)、《1949~2002年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述评》、《论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经济职能转换》、《1978—2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重新审视“官僚资本”的几点想法》、《1953年的“修正税制”及其影响》、《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研究的几点启示》、《资本主义全球化与中国应对战略的历史演变》、《陈云与“一五”计划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试论我国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历史经验》、《“大一统”与国有经济》、《1992年以来收入分配变化刍议》(合著)、《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转变研究》、《1949年以来工业化的“轻、重”之辨》(合著)、《利用市场机制的先声》、《新中国60年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研究》(合著)、《论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作用》、《论影响新中国工业化的三个重大问题》、《1992年以来收入分配变化刍议》(合著)、《确保起点和过程公正,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中国私营经济60年》、《中国经济数字地图2010》(主编)。
(三)“三农”问题。由于新中国人口众多并且是在一个传统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开始经济建设的。60年来,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去,即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三农”也就必然成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持续不衰的热点问题。有人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时。因此,自8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就成为研究重点,一开始是研究农业合作化问题,后来则通过开展农村调查研究,从更长的历史跨度(清末以来的小农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农村)来研究农村经济;再到新世纪以后,重点则转到有关农民与工业化以及城乡关系的研究。这些年,主要的研究成果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主编)、《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合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合著)、《土地改革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塑》、《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合作社效益变化剖析》、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转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1949—1978年剪刀差差额辨正》、《农村基层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的历史分析》、《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试论1949年以来农业剩余及其分配制度的变化》、《论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1949-2006年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实行“反哺”的宏观经济条件分析》、《论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城乡关系和“三农”政策60年》。
在农村经济个案研究方面,曾经参与主持第四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无锡玉祁镇、北京长沟镇、武威黄羊镇国情调查以及保定村庄基础设施、无锡马鞍村玉东村的调查。其主要成果有:《中国村庄经济研究》(合著)、《无锡、保定农村调查分析报告》(合著)、《马鞍村的百年沧桑》(合著);并曾经主持过两次国情调查,主要成果有调查报告《从苏南模式到科学发展——江苏无锡玉祁镇调查报告》(主编)、《从资源开采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北京房山长沟镇调查报告》(主持人)、《从传统到现代的流变——略论吴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比较研究。经济史研究一般认为应该避免以下三大局限:“就经济讲经济,就中国讲中国,就断代讲断代”。因此非常关注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前后左右比较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发展道路》{主编}、《中国与欧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的历史比较》、《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市场化——西欧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从二百年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从跨越“贫困陷阱”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比较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横向比和纵向比来看清楚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的原因、特点和得失。例如通过国际工业化过程中政府职能和作用的比较,说明了世界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开拓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也因此导致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新中国之所以会形成强大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除了后发因素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国家安全和统一始终是重要原因。[1](2)通过新旧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比较,通过将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放到1840-2040年的中国二百年现代化历程进行考察,来说明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会在前30年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积累政策。[2]
(五)综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及其增订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研究生院重点教材)(主编)。上述两本著作最大的特点是不仅跨度大,而且包括了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这在国内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著作方面都是一个创新。此外,曾编辑多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还出版了《中国经济》中、英文版(合著);《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合著);《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合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事辑要》(主编); 《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合著)、《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独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合著)、《新民主主义社会终结的历史分析》、《论新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互动》、《中国经济60年的回顾与思考》。
[1]《中国与欧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的历史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从200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