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阵容 > 全职教师 > 正文

王震中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7-04

王震中老师简介

1957年2月出生,陕西三原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78年3月—1982年1月,西北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3月—1984年12月,师从尹达、杨向奎、张政烺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7年9月—1989年4月,师从田昌五先生,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4月—1990年4月,从师于伊藤道治教授,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留学一年。

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5年—1996年,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研究项目),在伊藤道治教授指导下,在关西外国语大学学习研究一年。

1999年—2000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研究一年。

工作经历:

1976年1月—1977年12月,在陕西省榆林市街道办事处任工业会计。

1985年1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历史学科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

史前文化、先秦史、国家与文明起源史、夏商城市史、早期文明史。

学术成果:

一、著作: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30万字),1997年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2013年增订本(57万字)。1997年,该书荣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专著奖”。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9.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商代都邑》(十一卷本《商代史》第5卷),5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十一卷本《商代史》第3卷),1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41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

《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4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5人合著),全书40万字,王震中撰写15万字(第1-18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1998年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版。2000年,该书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民族与文化》(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国际汉学漫步》(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主编《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主编《华夏同始祖 天下共连山》,大象出版社,2010年。

二、代表性论文:

《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获奖)。

《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

《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 诸神的起源>》,《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中国原始文化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社。

《文明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夏商周文化中的东方渊源》,《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祭祀·战争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

《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5期。

《文明起源之比较》,《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5、6期。

《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试论陶文“ ”“ ”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从聚落到国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邦国、王国与帝国》,《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良渚文明研究》,《浙江学刊》,2003年增刊。

《试论商代“虎食人卣”之类铜器题材的含义》,《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迁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甲骨文亳邑新探》,《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获奖)。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获奖)。

《商代王都的“社”与“左祖右社”之管见》,《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获奖)。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殷都学刊》2007年第4期。

《藁城台西邑落居址所反映的家族手工业形态的考察》,《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商代における殷都の族居特点と商の王権》,载于宇野隆夫主编《王権と都市》(《国际研究集会》第33辑),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3月出版。

《偃师商城中的“明堂” 与“内朝”“外朝”》,《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出版社2008年。

《龍の原型》,(日本)《大东文化大学 汉学会志》47号,2008年3月。

《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文史哲》2010年第1期。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4期连载。

《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七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

《关于古代国家的概念定义与标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九),科学出版社,2012年。

《论商代复合制国家结构》,《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获奖项目: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7年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1992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2000年获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二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甲骨文亳邑新探》,2007年获中国社科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2009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2010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七届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商代都邑》(十一卷本《商代史》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十一卷本《商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 关闭 >

上一条:殷剑锋

下一条:魏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