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交流动态 > 正文

我院MBA学生参加美国杜兰大学PMBA班案例课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15

2016年6月9日,美国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PMBA班一行23人来到北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共同开展了案例课程。MBA教育中心9名MBA学生参加了此次课程。

在这次案例课上,美国杜兰大学教授Arup Varma围绕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利弊启发大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授课方式是小组讨论,我院学生被平均分配到5个小组里,每个小组共6至7名学生,其中1至2名我院学生,4至5名杜兰大学的学生。Arup教授为了让各小组两方同学迅速活跃起来,提出了两个暖场问题:你认为所在国家最值得一提和没必要提及的文化是什么?

1Arup教授主持课堂讨论

问题提出以后,各小组开始进入讨论阶段。刚开始,大家不太认识,气氛稍显沉闷,只有一两个小组气氛很活跃。于是Arup教授围着各小组挨个询问进度,并提醒大家注意时间。教授的督促让我们有了紧张感,并且随着讨论的深入,一开始沉默的成员也补充了自己的观点。讨论渐入佳境,Arup教授仔细征求每小组意见后,最后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整理结论。此时,五个小组都已确定发言人并进入总结阶段。

正当各组都在整理观点时,Arup突然笑着说,现在开始最后陈述,但我需要你们小组内换位发言,中国同学说美国文化,美国同学说中方文化。而当我所在的第一组发言人Gabe Lerner紧锣密鼓准备最后陈述时,Arup教授又不按常理出牌,他对Gabe说,你不要担心,今天第二组先发言。这时第二组成员笑开了,教授对还在待机的二组发言人说,今天你先讲。二组发言人完成发表后,还不忘给教授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整个过程,节奏松弛有度,没有既定预期,途中穿插各种有趣小插曲,让大家既不疲惫也不会分神。

每组发言完毕,Arup教授都询问大家是否有补充,并提供大家一些线索思考反面意见。完成第一部分暖场,简短的Tea break后,大家都聊开了,无所谓组别和国籍,会场气氛十分融洽。

2:中美两国学生分享讨论观点

随后,进入案例讨论环节。Arup教授让我们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做一个SWOT分析。说到Weakness时,每个组都提及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美国学生直接蹦出纯正的中文发音guanxi,Arup教授顺手在白板上写下了guanxi的拼音,让我们几个中国学生不禁心中感叹相视一笑。五个小组发完言,白板上已经没有空白,Arup教授无奈摆手表示自己没想到能brainstrom这么多观点。

结束烧脑的案例讨论,Arup教授让杜兰大学的学生写下这几天他们对于中国的感受,无论是新奇的经历,还是好的体验,或者是值得改进的地方都可以,写完后与中国同学一同分享。其中,生于缅甸长在美国的Ye Lynn提到一段有趣的经历,有着亚洲面孔的他走出首都国际机场,出租车司机直接识别出他是外国人,并用英语问他:“Can I help you, Sir?”同组的我告诉他:出租车司机文化绝对是中国市井文化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支流,司机的洞察力堪称一流,大到衣着,小到一举一动,他都能准备分辨出国籍和职业,而且一旦打开了司机们的话匣子,你就要做脑容量扩容2G的准备了,因为这些侃爷儿不下车前是不会停的。Ye Lynn不解地望着我,我告诉他,一定要尝试一次。不到长城不一定不是好汉,不和司机聊天才会缺失一段有趣的经历。

分享结束后,Arup教授感谢中国学生的参与,而我们也表达了欢迎他们再次到访的意愿。最后,大家一起留念合照,并互留联系方式。

3:学生合影

这次课程让我们认识到美国MBA课堂的教学理念,教授时常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方式——不断诘问、应答、反驳和追问,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所以,随时小心教授们那些看似漫不尽心的提问,实际是出其不意的“陷阱”。

最后,十分感谢MBA教育中心和美国杜兰大学提供这样的机会,希望双方今后能在学术交流上有更多的合作,让更多杜兰大学的学生也能通过社科院优秀教师的授课了解中国。借端午节之际,也祝愿我院MBA教育中心在中国顶级智库商学院之路上越走越红火。

2015级1班叶欣撰稿

2016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