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梁卫国)12月17日上午,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致辞并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一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揭牌。
李扬指出,“让人民拥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是中央确立的重要工作方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列入了我国重要的议事日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是我们多年以来所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制度目标。但是,目前看,离这样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李扬表示,就“广覆盖”而言,随着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引入,制度全覆盖已基本实现,但是基本养老各项制度分人群设计、相互间尚未制定衔接办法,即便同一险种各地执行的政策也有差异,从而造成了重复参保和转移接续困难的问题。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110.18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重复参加了该项保险或新农保和城居保,水平很低,由于制度设计上有问题,衔接上有障碍,所以出现了重复参保的问题。造成财政多补贴5133.58万元,2.45万人重复领取养老金3569.46万元,全国共有240.4万人跨省拥有两个以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李扬认为,就“多层次”而论,虽然我国养老金制度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多支柱理念建立起来,但是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一直非常有限。税收优惠激励不足和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的计划发展滞后,是导致企业年金发展过慢的两个重要原因。这也造成了我国养老金制度必须高度依赖基本养老金的尴尬现象,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无疑给未来的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李扬指出,从“可持续”上看,基本养老保险短期支付压力不大,但未来财务状况堪忧,表面上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收支节余,为养老金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提供了保障。但是这些余额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现,如果剔除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补助,有14个省份累计结余将为负数,合计为负2066亿元。《报告》认为这是财政补贴掩盖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存在的缺口。这种得益于政府补贴的基金累计节余的快速增长,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增长将进入结构性减速的通道,财政收入的增长也会相应趋缓,指望长期财政补贴的代价显然是越来越高昂。
李扬强调,我们国家的养老制度中还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一些省份在剔除财政补贴后却收不抵支。《报告》认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务状况存在的这种巨大差异性,是各省之间不同的历史债务、制度赡养率,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空间分布等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扬认为,解决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出路在于全国统筹。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王建伦,中国经济体制研究会会长宋晓梧,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开幕式上致辞。
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养老金地区失衡与财务可持续性”。《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继2011年报告发布我国养老保障事业整体状况报告后,进一步分析归纳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基本态势,深入剖析养老金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对部分省份基本养老金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状况进行重点分析,探讨未来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主持开幕式。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主办,支持单位是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管理出版社。
来自人社部、财政部、发改委、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等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四川、广东、广西等社保机构,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及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公司等,世界银行等驻华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