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继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历史被尘土覆盖,有时也被谎言沉埋。开发和校正历史,既要铲除尘土,也要批驳谎言。——题记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像盖在大地上的图章一样,那里到处都是以开拓者的原乡地名命名的地名。台北、台南、高雄等各个城市,有从清朝以前就沿用下来的老地名,如重庆路、南京路、太原路,迪化街、咸阳街、临童街、开封街,这都是大陆人去台湾开发居住留下的历史遗迹。这些命名包含了开发、经营、守土、坚持、发展时无穷的辛劳和汗水、辛酸和痛苦、认同和思念。这种混着血和泪、哭和笑的名字,比之给自己的工厂、店铺以及给自己的孩子起的名,具有更深刻、更广泛、更久远的意义,也寄托着主人那种千年不衰微、万年不变质的期望。除了用原乡地名为新居命名之外,还有用中国的历史和古文化信仰命名的,如夏禹路、殷商路、周武路、隋唐路,七贤路、八德路、五福路、六合路等。用历史上的朝代和古文化信仰为新垦之地命名,既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也是中国人传承和守土的心理体现;既表现出开拓者中华传统文化功底之深、修养之厚,又说明开拓者认定自己开发的脚下土地属于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此外,也有直接用开发者的名字命名的,如苏澳、吴全城等。从先人对自己开发和居住地命名的思考和用心看,它比盖一个图章、按一个指纹更让人感觉郑重和深沉。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意识极强的民族英雄,1661年他挥师入台,打败荷兰入侵者,庄严地向入侵者宣布:“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而且为了清除外国人的遗迹,重申台湾乃中国固有领土,他当即宣布将荷兰人命名的台湾首府(即现在的台南市“热兰遮”)改名为“东都”。1662年,郑成功创作了《复台》一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驱荷复台的目的是要“复先基”,即恢复和复兴祖上的基业。诗中引用田横的典故,具有深意。汉朝建立后,田横率众多将士流亡到一个小岛,刘邦派人招降,田横不愿称臣,在前往洛阳途中自杀身亡,而留在海岛上的所有将士也全部自杀。郑成功借此典故表明了驱逐入侵者、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勇气和决心。由于郑成功从台湾南部攻入台湾,那里又是其军事、政治的大本营,因而那里以郑氏政权命名的地名遍地都是,比如五军营、林凤营、左营、右营、营前、营后等。这些如今仍然沿用的地名,不仅真实反映了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将军队扎在农村、进行开荒屯垦、为百姓减轻税收负担的利民政策的实施,而且反映了由于郑成功的军队驻扎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开发屯垦的都是无主的原始荒田,因而他们住在哪里,便垦拓到哪里,随之以军队的番号为那里命名,如右先锋、右武营、中军营等。这些村庄和集镇,如今虽然炊烟缭绕、风景如画、果实累累、甘蔗如林,但是透过那些古老名字,可以看出两者血肉相连的关系。那繁华茂盛的果林、甘蔗林中,仿佛还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当年军队在拓荒的情景。
从遗留下来的地名中,还可以看出郑成功军队的建制和结构,如国公府、中协、角宿等,可能是亦军亦农的领导机构;营是军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因而叫营的地方特别多,如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上营、下营等;此外还有镇,如前镇、后镇、左镇、右镇、二镇、三镇等,可见镇也是当时军队的一种基本建制;此外,郑成功的军队中还有专门的旗营建制,如领旗等。
郑成功军队留下的地名中还有营盘、边屯等,据说这是在且耕且战的状态下开垦的营房旁边的土地。营盘是屯垦组织,也是兵营之意。后来郑成功便将军队开垦的土地交由大陆去的新移民耕种,军队收少量的田租,以作军费之用,这样的田叫营盘田。如今还在沿用营盘田地名的有营盘脚、营盘边、营盘口、营盘前、营盘坑等。
郑成功的军队绝大多数是1661年攻打台湾时,在福建组建的两万五千弟子兵,这是他最基本的队伍。由于在战争中损兵折将,军队需要适时补充新的兵源,所以就有旧营和新营之分,如有新营、小新营等地名。
郑成功是个混血儿,他的父亲叫郑芝龙,是中国人,他的母亲叫田川氏,是日本人。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因其父身为海盗,势力很大,在台湾有资产和家丁,而且对明朝皇帝十分忠诚,在郑成功十三岁那年,父亲引领他谒见了明隆武帝,隆武帝赐郑为国姓朱,因而郑成功有国姓爷之称,从此郑成功的幼名由福松改为“成功”。郑成功能被赐国姓,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如今台湾有国姓埔等地名。台湾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许多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如刘厝埔、朱厝埔、许厝、何厝、陈厝寮、胡厝寮、林厝寮、施厝寮,等等,均是当初大陆各姓移民开发和长期经营那里的见证,以姓氏命名自己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上述最初以开发和屯垦者的组织、姓氏、原乡和个人之名命名的地名,遍布台湾的城市和乡村,遍植于台湾的东西和南北,成为台湾地名的主要成因。这是蘸着血泪盖上的图章、印上的指纹,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经过无数次的耕耘收获,经过不计其数的战火洗礼,泥土无数次地变成庄稼和人,人又无数次地变成庄稼和泥土。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开发,为这里命名;在这里耕耘,为这里守土。中国人的生命早已和这里的泥土凝结在一起,这里的主权和业主是谁,答案十分清楚而毫无疑义,那就是中国。